以案说险:买保险认真选,适合自己最重要

案例介绍:

老张在社区超市做收银员,一干就是十几年。靠着省吃俭用,他攒下了12万元存款,每月工资扣除生活开支后,一年能存下4万元。眼看年纪渐长,老张总想着给未来的医疗、养老多添份保障。​

 

前段时间,有销售人员找到老张,推荐了一款商业保险,说“交得越多、领得越多,交费越高、收益越高”,还说特别适合像他这样想规划老年生活的人。老张一听动了心,琢磨着要是每年交4万元,说不定能拿到不错的收益,以后老年生活也能更踏实,甚至已经开始盘算缴费的事儿了。​

 

案例分析:

根据《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要确保推荐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咱们自己在买保险前,也得先问自己这几个关键问题,避免盲目决策:​

 

这款保险的核心条款您真的清楚吗?保险责任里到底包含哪些保障(比如是医疗报销、养老年金,还是重疾赔付)?保障范围有没有明确限制(比如特定疾病、住院类型)?责任免除条款里是否明确了哪些情况不赔?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它能不能真正满足您的需求,可不能只听“高收益”的说法就忽略细节。​

 

您的经济能力能支撑长期缴费吗?这款保险需要交多少年?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里,您的收入会不会有波动?万一遇到突发情况,能不能持续按时缴费?要是中途交不上,可能会影响保障,甚至造成损失,这些也必须提前想清楚。​

 

保险收益真的“稳赚不赔”吗?销售人员说的“高收益”是确定能拿到的,还是预期收益?有没有可能因为市场变化、保险公司经营情况等因素导致收益减少,甚至保费有损失的风险?一定要分清“保证收益”和“浮动收益”,别被模糊的表述误导。​

 

风险提示

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产品(比如老张遇到的这款)通常设有犹豫期。在犹豫期内,您如果觉得产品不合适,可以选择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会全额退还您已交的保费;但要是过了犹豫期再退保,可能会遭受损失,一定要注意。​

 

友邦天津分公司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买保险不是“买收益”,而是买“合适的保障”。不管是规划医疗、养老,还是其他需求,都要主动要求销售人员详细讲解保险责任、保障范围、交费年期、保险期限、责任免除等重要信息,再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家庭收支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理性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毕竟,符合自身“适当性”的保险,才能真正成为未来生活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