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不发生,再高的保额也不过是数字
我们一定要正视的问题是,保险的风险是不一定发生的。在没有发生风险的时候,保险合同就好像一个还没开奖的彩票,保额就如同奖池里的奖金,怎么看怎么像是你的,但其实和你并没有什么关系。
百万医疗是目前市场上较为流行的险种。相比于传统的重大疾病保险,百万医疗险保额更高,保费更便宜,从保障效果上来看性价比要比重疾险高得多,甚至还有很多公司的产品推出了预付一定额度垫付医疗费用的优质服务。
这么一比,传统的重疾保险简直毫无竞争力。但是事实上,很多人只是买了一个基础的百万医疗,但是用更多的钱购买重疾险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及时真得了重大疾病,几百万的医疗费也不是想花出去就能花出去的。重大疾病的特点是不可逆,也就是说花多少钱都治不好。所以一般来说,得了重大疾病有两种常见的后果:一、还没来得及花出去多少医药费就蹬腿了;二、想活命每年花个十几万维持着。
每一元的保额,都对应了一分保费
消费者在挑选保险产品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保险产品定价的数学依据。
各位消费者需要注意,保险不是商品,不受生产力的影响,也没有供求关系来影响定价。
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这个风险其实就是一个数学的模型,无论险种看起来多好,一旦赔得多了,保险公司就会亏损,而亏损的必然后果就是,保险公司会停售让其亏损的保险产品。
所以看似近在眼前的保额,实际上正好对应了消费者所交的保费,无所谓值不值,因为保险公司预定的经营利润是一样的,决定保额保费差异的只有风险发生的概率。
同理,保障范围广也不一定是好事
为什么更广的保障范围业不一定是好事呢?
这要回归一个数学概念,因为保险公司经营的是大数法则,什么意思呢?就好像抛硬币,每次都有可能正反,但是全球70亿人每人抛一次,结果将非常接近于正反各50%。
对保险公司概率是一定的,但是反过来对消费者自己来说则是极端的。
以市场上最近火爆的一些重疾险为例,保险公司在重疾险中推出了大量的轻症责任,有的还可以反复赔,看起来很美对不对?
但请想一想,到底我们需不需要这个反复赔呢?从保险公司的风险计算上,每个人每次患病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或者近似的,但是从个人的风险发生看,连续患三个轻症再患重疾的概率真的太低了。
所以对保险公司来说,最公平的保费厘定方式是将大数法则下的风险费率加和,但归结到每个人身上,多次出险的可能有时却要用风险发生率的乘积来计算。
那是不是只赔一次的保险产品,保障范围的大小就不影响消费者个人的风险概率了呢?也不是!
保险公司再设计保险产品时,运用的是人类生命的经验表,但是每个人的实际风险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抽烟的人就是比不抽烟的人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喝酒的人就是比不喝酒的人容易患胃病,脾气暴躁的人容易心血管不好,脾气怯懦的人可能肝功能比别人差一些。保险公司无法针对每个人指定一套保险费率,只能根据大家的平均风险水平来厘定保险费率、销售保险产品。
相对应的,结果就是大而全的保险责任,可能造成了保障的浪费,我下雨天不出门,雷击意外的保费白花了,这辈子从不坐飞机,飞机意外的保费白花了,我生活规律,性格温和,不喝酒不抽烟,家里老人全都长寿,心脑血管疾病的保费可能也白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