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高收益”三个字给骗了

案例:

2022年某日,一位老年人来到中行某网点柜台进行账户资金查询,厅堂值班人员协助其办理查询后,告知查询金额未到账。而后老年人到柜台存零钱,自言自语:“这钱咋还没到账?”这种情况引起银行工作人员警觉,银行工作人员便询问其账户资金来源。

老年人在手机上打开一个名为“天*健”的软件给工作人员看,她说是外孙帮她下载,是国家秘密派下来扶贫的,当地政府都不知情,她跟老伴已陆续转入二十多万,当时注册就送8888,定期分红,满一个月或者三个月可以提现一部分,但是转入资金均要过一个月才能提现,注册奖励每次最多提现2000元。银行工作人员立即上网百度搜索这个软件,发现搜索不到,感觉客户可能遭遇受骗。

银保监会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曾经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理财产品如果承诺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有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银行工作人员经过与客户进一步交流,得知让老年人下载参与这个软件的是她外孙,三十多岁,无正式工作,其外孙告诉老人5万元几天就能赚几十万,利益可观,不让向其他人讲。工作人员再次询问其他问题时,老年人都拒绝回答。

至此,银行工作人员断定这是一起以非法集资为目的的养老领域金融诈骗,出于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银行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并及时制止老人年不要继续向软件转账。

 

小贴士:

1.小恩小惠博好感,承诺高息不可信

不法分子往往采取使用小恩惠,吸引老年人入局,主动与老年人套近乎,或者发展家里有老年人的年青人做下线,降低老年人警惕性,以虚假承诺的保本保息、高额回报,忽悠老年人投资。同时,打着投资养老、销售老年产品等旗号,向老年人灌输金融养老、新型投资等概念并进行虚假宣传,骗取老年人的钱。

2.投资项目包装美,养老陷阱要注意

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方式通常虚构“精美”的投资项目,如投资、入股、加盟养生养老基地,销售养老公寓所有权或使用权,有的甚至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诱使老年人将房屋抵押以获得资金,再将资金购买其“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等,通过“抵押-借贷-理财”的操作方式实施诈骗,而且还利用国家政策、政府信用进行背书,将项目包装成具有国家“重大民生工程”背景的项目。为了让老年人相信投资项目兼具“养老”“保本”“理财”三重功能,不法分子甚至会组织老年人上课、考察、旅游等,在潜移默化中迷惑老年。

3.不明软件不下载,反诈APP手机藏

目前智能手机普遍使用,对于老年客户群体,要注意手机使用安全,对于不明软件不要轻易下载。如有弄不明白的金融问题可以随时致电各银行的服务电话或直接向银行网点工作人员进行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