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汽车,你选择相信还是怀疑?很多人面对低价诱惑,最终还是选择了踏入陷阱去吃那个虚假的“馅饼”。
最近,启东法院对一起合同诈骗、诈骗案作出了一审判决。被告人F某假装是某品牌汽车的经销商,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客户销售汽车。他通过自己补差价的方式制造了能够购买低价车的假象。然而,在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他仍然欺骗客户要求他们垫付车款。这起案件最终导致被告人F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七年,并被罚款九十万元人民币。法院还责令F某退赔赃款,金额为4678.7645万元人民币。
不法分子使用超低价购车陷阱的常用手段有:
1.各种优惠做诱饵汇款。为了骗取消费者资金,不法分子通过很大力度打折及代付税费等手段吸引客户购买产品,通过让客户贷款来吸纳资金挪为己用。
2.“活动”藏猫腻。不法分子利用企业的名义,虚假营造活动,未经相关部门允许打着企业的旗号,低价营销让消费者签订贷款合同,以此非法吸收资金。
3.虚假宣传造声势。为了快速获取资金,不法分子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举办各种活动来招揽客户。
在此提示消费者注意:
1.不贪便宜冲动购买。各种很大优惠力度的背后隐藏着风险,不要相信所谓的5折出售及代付税费的宣传。不法分子就是利用客户贪小便宜的心理、缺乏相关金融知识,编造活动让客户入局,公众应提升风险意识,遇事多咨询身边朋友。
2.不轻易相信不明身份的机构和个人。遇到活动力度巨大的宣传,不要轻易被宣传误导,应认真了解其产业及相关经营的许可证,同时合理分析市场价格规律及其风险判断,做到不懂的业务不触碰,不被宣传迷住双眼,自身也要关注政府发布的非法集资风险提示。
3.低价商品多核实。案例中张某、李某并未取得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私自打折营销举行活动,消费者未核实经营背景及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时很容易上当受骗。在遇到价格诱惑时应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信息后再做决定。
为了不让非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我们应加强防骗意识,学会识别风险,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