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价购车?别信!是陷阱!

案例:

张某、李某是某一汽车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股东。张某、李某为了谋取利益,在未取得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打着公司的旗号向社会公开宣传,通过发送消息、组织车展等各种形式低价销售车辆,以此为诱饵吸引消费者来购车。

购车客户在与二人进行车辆交易时,张某、李某承诺以5折的价格出售给客户,并且保证代付车辆入户的一切税费,然后让客户提供相关资料以借款人身份与相关公司和银行签订合同,但是扣除中介费后的贷出款项全部打入张某、李某的个人账户中。

二人先后出售了50辆车给客户,并且将贷出款项拿出个人消费,后来导致无法偿还后贷款东窗事发,经鉴定,二人非法集资越600多万元。

 

分析:

1.     以各种优惠做诱饵要求汇款。为了骗取消费者资金,不法分子通过很大力度打折及代付税费等手段吸引客户购买产品,通过让客户贷款来吸纳资金挪为己用。

2.     “活动”藏猫腻。不法分子利用企业的名义,虚假营造活动,未经相关部门允许打着企业的旗号,低价营销让消费者签订贷款合同,以此非法吸收资金。

3.     虚假宣传造声势。为了快速获取资金,不法分子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举办各种活动来招揽客户。

 

小贴士:

1.     不贪便宜冲动消费。各种很大优惠力度的背后隐藏着风险,不要相信所谓的5折出售及代付税费的宣传。不法分子就是利用客户贪小便宜的心理、缺乏相关金融知识,编造活动让客户入局,公众应提升风险意识,遇事多咨询身边朋友。

2.     不轻易相信不明身份的机构和个人。遇到活动力度巨大的宣传,不要轻易被宣传误导,应认真了解其产业及相关经营的许可证,同时合理分析市场价格规律及其风险判断,做到不懂的业务不触碰,不被宣传迷住双眼,自身也要关注政府发布的非法集资风险提示。

3.     低价商品多核实。案例中张某、李某并未取得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私自打折营销举行活动,消费者未核实经营背景及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时很容易上当受骗。在遇到价格诱惑时应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信息后再做决定。

为了不让非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我们应加强防骗意识,学会识别风险,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