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承诺下的“双输”困局
近日,王女士在短视频平台接触“代理退保”中介,对方冒充律师,诱导其修改保单联系方式并伪造投诉材料。后经保险公司核查,发现投诉人身份存疑,最终联系到真正的投保人王女士,揭露了代理黑产的冒用信息、恶意投诉链条。
非法中介的“三副面具”
1. 虚假宣传,编织“成功”谎言
不法分子通过“100%退保”等夸张话术吸引消费者,虚构成功案例,甚至冒充律师、金融机构人员,利用消费者焦虑心理实施诱导。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
2.牟利设套,层层收割利益
非法中介常以“免费咨询”为诱饵,后续以“材料费”“服务费”等名义层层收费,甚至要求签订不平等协议。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
3. 教唆违法,转嫁法律风险
不法中介为施压金融机构,教唆消费者伪造信息,甚至冒用身份虚假报警。这种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虚构保险相关事实,情节严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友+提示:守好“三关”,远离陷阱
1. 信息关:警惕隐私泄露
非法中介常以“代理投诉”为由索要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后续可能用于诈骗、洗钱。消费者应拒绝向第三方提供关键证件,如需委托办理业务,需核实机构资质并签署保密协议。
2. 维权关:选择正规途径
若对保险有疑问或纠纷,优先选择与保险公司协商,或通过合法的调解、仲裁、诉讼等正规途径解决。切勿轻信“捷径”,避免被黑产切断与机构的正常沟通。
3. 法律关:拒绝伪造证据
任何教唆伪造材料、虚假投诉的行为均涉嫌违法。消费者需明确:即使与中介签署“服务协议”,其内容若涉及违法违规条款,亦无法律效力,可拒绝履行并报警。
友邦人寿提醒广大消费者:金融安全无小事,理性维权方能真正守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