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22年3月,某网点接到客户李某投诉,投诉其银行卡因被管控而无法通过手机银行进行转账,她本人在外地支援抗疫,当地银行不予以解控,要求客户回到开户网点处理,李某相当不满,要求开户网点予以解控。在开户网点与客户联系沟通过程中才了解到账户管控原因。今年2月某日,李某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来电,对方自称是警察,通过说出李某姓名,家庭成员构成,职业等真实信息骗取李某信任,并告知她被卷入某重大案件,信息被泄露,需要报警处理。随后对方帮她转接至“警局”,所谓的“警员”利用虚假派出所定位以及电话、视频交流过程中播放审讯声音迷惑李某,并以她涉嫌诈骗为由要求她严守保密制度前往银行办理大额转账。深信不疑的李某持身份证和银行卡去当地银行把所有现金转至指定账户,犯罪份子得手后还意犹未尽,电话遥控李某在多个网贷平台上申请网贷,直至额度用完并将网贷资金全部转至指定账户。此后犯罪份子通过各种手段阻拦李某与他人进行接触,直至第二天李某才幡然醒悟,此时已经损失几十万血汗钱。
案例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电信诈骗,即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短信、网络为主要介质,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手段,向社会不特定人群发布虚假消息,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从而骗取、非法占有他人公私财物,诱使被害人自愿交付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1、作案过程非接触化犯罪嫌疑人避免线下见面,全程通过电话与受害人联系,因此受害人仅能掌握犯罪嫌疑人电话、银行账号信息,无法掌握其体貌特征,难以确定嫌犯真身;同时犯罪嫌疑人利用网银系统转存、分解资金,通过自动柜员机提现,这类手段切断了其与银行工作人员的接触,进一步加大了搜寻固定证据、确定犯罪嫌疑人等方面的困难。
2、作案手段智能化犯罪嫌疑人往往冒充公检法等单位人员,利用受害人缺乏相关法律常识的特点,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证号码涉嫌经济犯罪为名,以没收资金为威胁,以核对存款为理由,通过长时间语言跟踪对话进行心理暗示,环环相扣,令受害人短时间内无法认真思考、辨别真伪,直至被电话遥控转汇资金存款。
小贴士
每位消费者务必注重信息安全保护,时刻保持警惕,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积极防范网络诈骗:
1、加强个人私密信息保护
2、警惕钓鱼链接和木马病毒
3、切勿随意发送或回复不明系统信息
4、加强互联网各项服务密码管理
5、牢记“六个凡是”均是诈骗,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凡是跟你索要个人及银行卡信息、短信验证码的。
凡是收到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
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
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
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求先汇款的。
凡是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打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