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需谨慎,维权需理性!

案例

消费者A某于2019年购买保险公司重大疾病类保险产品,在某视频网站得知有“代理退保”公司可以办理全额退保,该公司向刘某承诺可以办理全额退保,并向A某索要身份证号码、保单信息及银行卡等个人信息,A某向该公司提前支付了咨询服务费2500元。随即,该公司以销售误导为由唆使A某向监管部门进行恶意重复投诉,要求保险公司全额退保。经保险公司方调查核实,该案件属“代理退保”,经保险公司与A某沟通其保险的风险保障后,A某表示愿意继续投保,但A某向“代理退保”公司支付的2500元咨询服务费已无法追回,导致A某经济受损。

 

案例分析

监管部门多次向广大保险消费者发布风险提示,提示“代理退保”行为至少包含丧失正常保险保障、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等三重风险。2020年4月9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以下简称“银保监会消保局”)发文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要警惕“代理退保”的风险隐患,根据自身需求谨慎办理退保,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同时也要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银保监会消保局表示,通过投诉反映问题、提出诉求,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手段,但一旦被别有用心者利用,通过“恶意”方式获取利益不仅会扰乱正常的行业秩序,对行业经营造成不良影响,最终损害到消费者自身的权益。此外,银保监会消保局指出,一些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打着“维权”幌子获取消费者信任,并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代理维权服务协议”,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除“代理退保”外,有的组织还从事信用卡套现、小额贷款业务,消费者个人信息资料存在较高的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

 

小贴士

1. 保险消费者退保后,将失去保险保障,若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保险消费者将面临较大的经济及保障损失。

2. 保险消费者将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提供给非正规机构或个人,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及被非法利用的风险,还可能会蒙受经济上的损失。

3. 保险消费者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树立理性的金融消费理念,通过正规途径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